上个周末,一家三口从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影院出来,内心无比唏嘘。
这部电影就像一记闷拳,不声不响地击中了每个人的心口,让人心里堵得慌。
就像网上的一些评论所言:
“暑假档最适合全家起来看的一部电影,非常有教育意义。” “每个中国人都必须有的一段影像记忆,深入人心。” "看完电影坐在座位上缓了好久。" "明明没有刻意催泪,但就是控制不住地难过。"展开剩余86%(下文含有剧透,介意的书友建议先收藏,看完电影再看文章)
这就是《南京照相馆》最厉害的地方——它没有声嘶力竭地呐喊,却能让每个观众都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量。
确实有人嘀咕过,说它拍得太收敛,也有人觉得南京题材看太多了。
但真正坐在影院里才明白,那些克制的镜头里藏着多大的力量。
1937年冬,南京在日军的炮火中沦陷。
日军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秦淮河的水被血染红了,中华门的城墙被打得千疮百孔。
城内到处都是枪声和哭喊声,老百姓拖家带口地逃命,街上全是炸塌的房子和烧焦的店铺。
在这座人间炼狱般的城市里,吉祥照相馆成了为数不多还亮着灯的地方。
在这个照相馆里,躲着一群避难的老百姓。
为了尽可能地多活一日,他们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,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。
他们原本只想在大屠杀中保命活下去,但面对日军在南京城内的暴行,他们决定让这些底片留存下去,曝光日军想掩盖的罪行。
怎么将这些照片在恶魔的眼皮子底下传出去?
故事由此拉开序幕......
这座小小的照相馆,从一个避难的地方,变成了见证历史、守护真相的战场,记录下黑暗里无法磨灭的人性光芒。
为什么这些老百姓坚持要传播底片?
东京审判上松井石根仍坚称自己"不知情",至今靖国神社仍在供奉甲级战犯,日本右翼至今仍在篡改教科书、否认南京大屠杀......
南京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幸存者手印已经慢慢褪色,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"慰安妇"幸存者黄有良老人已经去世。
历史的真相,始终面临着被掩盖、被淡化的危险。
而我们要做的,是铭记历史,反对篡改历史,坚决不让悲剧重演。
这间照相馆的暗房里,照片记录的不仅是日军暴行,更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。
“这部电影最震撼的,是揭穿了日军当年自导自演的日中亲善戏码,揭露日军试图美化侵略的丑陋行径,将那些被掩埋的历史真相公之于众。”一位观众在影评中写道。
电影中,我们看到日军伪造“亲善照” 的丑恶嘴脸。
为了营造所谓的“日中友好” 假象,日军逼迫生活在南京的百姓和他们一起拍照。
在镜头前,百姓们被要求强颜欢笑,装作一副和睦相处的样子。
然而,日军在拍完照后,转身就对这些无辜的百姓痛下杀手,然后将这些虚假的“亲善照” 寄回日本,炫耀他们所谓的 “战果” 。
电影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,揭示了日军不仅在肉体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杀戮,还试图篡改历史、掩盖罪行的险恶用心。
影片还提及了 “不许可” 这一历史细节。
在当时,日军对于那些揭露他们暴行的照片,会盖上“不许可” 的印章,试图阻止这些照片的传播。
但幸好有勇敢的中国人,想尽办法保存和传递这些珍贵的罪证,让真相得以留存。
此外,电影中还出现了 “八纮一宇塔”的相关内容。
这座塔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,为了宣扬侵略思想而建造的,它是日本侵略罪行的又一铁证。
电影将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呈现出来,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日军在侵略过程中的暴行,以及他们为了掩盖罪行所做的种种恶行。
在当下,仍有某些势力试图掩盖、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,他们在国际上散布虚假信息,误导民众。
而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出现,揭开了历史的真相,将这些被掩盖的细节展现在大荧幕上。
因此,这部电影值得观看,值得被关注、被讨论。
“一开始我还担心这部电影太血腥,会吓到孩子,但它叙事很克制,反而让人印象更深刻。”一名家长在观影后这样说道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不同于传统血腥的战争片,而是收敛着拍,用细节和留白来表现历史的残酷。
在日军摔死婴儿这一惨绝人寰的场景中,镜头并没有直接对准婴儿,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母亲崩溃的表情上。
从母亲绝望的眼神、凄厉的呼喊中,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她遭受的巨大痛苦,以及日军暴行的残忍程度。
这种间接的表现方式,虽然没有直观地展示血腥画面,却更加让人感到揪心和压抑 。
对于日军残害中国女性的暴行,电影也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准施暴场面,而是通过细节和人物的反应来暗示。
比如,唱戏演员林毓秀被迫参加日军的一次聚会后,电影仅仅展示出她衣衫不整、嘴角沾染血沫,眼神空洞绝望。
但她遭受了怎样的屈辱,尽在不言中……
照相馆老板金老板的老婆、女儿拿着通行证出城时,被日军凌辱。
镜头仅表现出母亲绝望的嘶吼 ——“她还是个孩子啊!”
这些情节没有直接展示暴行的过程,但通过人物的遭遇和表现,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残暴,将南京大屠杀的沉重感保留在情感层面,而非感官冲击上。
暗房里逐渐显影的照片中,倒在血泊里的不是模糊的陌生人,而是大家朝夕相处的街坊邻居,曾经鲜活的生命成了日军炫耀战功的冰冷影像。
受难者不是抽象的数字,而是具体到每一条人们熟悉的街巷、每一张叫得出名字的脸,国破家亡的痛苦让观众真切可感。
这种克制的叙事方式,不仅没有削弱影片的感染力,反而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去感受和思考历史。
“我们纪念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。”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碑文中写道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不只是一部电影,更展现了一段不能被国人遗忘的历史。
它没有刻意煽情,却能让观众看完后沉默、讨论、反思。
它告诉我们:有些真相,必须有人记住;有些谎言,必须有人揭穿。
历史会过去,但记忆应该永存。
电影的结尾没有彩蛋。
真正的彩蛋,藏在观众走出影院后看见的人间繁华和安居乐业中。
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记忆前行,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,让真相永远明亮。
发布于:上海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