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起,出身卫国,早年家境并不显赫,他自小父亲早亡,依靠母亲抚养成人。由于卫国在战国时已是弱国,加之出身商贾之家,社会地位低下,使得他在求仕道路上处处受限。然则,吴起胸怀壮志,精通兵法、法理与儒学,最终凭借卓绝的才智,先后在鲁、魏、楚三国效力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生。他在鲁国能御敌于外,在魏国能拓疆千里,在楚国又能锐意变法,奠定国力根基,堪称战国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。然而,他的一生同样充满悲剧,因权贵的猜忌、朝廷的倾轧,终究在楚国含恨而死。
在卫国时,吴起娶了权贵之女为妻,却因对妻子织造腰带的尺寸不满,执意要求重织,甚至两次失败后毅然休妻,显示其刚愎与执拗。此举虽显苛刻,但也折射出他行事严苛、一丝不苟的性格。后来,他因屡遭讥笑,竟怒而杀人三十余,离卫出奔,并与母诀别,立下“不为卿相,誓不归国”的誓言。这份决绝,既体现其雄心壮志,也显现其孤傲冷烈的秉性。
吴起在鲁国求仕,先拜儒者曾参为师,却因母丧不归而被视为不孝,师生关系就此断绝。弃儒从兵后,他迎来了转机。鲁国正受齐国入侵,鲁穆公招贤纳将。吴起虽才华出众,却因妻子出身齐国而遭疑。为表忠心,他毅然杀妻,换取了出征机会。这桩“杀妻求将”的故事,震动史册,也让人唏嘘。吴起果然不负所托,率军屡次以少胜多,击溃齐军。然而,他的成功反招致鲁国权臣妒恨,谣言四起,终致鲁穆公弃之不用。吴起的才华因此被迫埋没,只得转投魏国。
展开剩余64%在魏国,吴起终于大展拳脚。魏文侯慧眼识才,在李悝的推荐下任他为将。吴起挥师伐秦,连下五城,声名鹊起,被封为西河郡守。他镇守边疆,七十余战,几乎未尝败绩,使魏国疆土扩张,国力空前强盛。然而,魏文侯死后,魏武侯继位,朝局更替,疑心渐起。尤其是相国公孙痤出于私心设局,利用婚姻试探吴起,最终导致他失去信任,被迫离魏。此番际遇,正是战国时期贤才受制于权谋的缩影。
楚悼王对吴起久闻大名,迎之如上宾。吴起出任宛守,不久升任令尹,推行深远的“吴起变法”。他削弱贵族特权,精简官职,统一法令,奖惩分明,培养军士,增强战力,使楚国一跃成为列强。吴起更亲自带兵,南征百越,北拒陈蔡,西击秦国,战功赫赫,震慑天下。郭沫若曾评价,楚国时期或许是吴起一生最意气风发的阶段。然而,正是这场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根基。楚悼王一死,贵族立刻叛乱,乱箭射杀吴起,甚至连悼王尸体也未能幸免。吴起死后更遭车裂,其悲惨下场,堪称古代贤才悲剧的典型。
吴起在军中一向爱兵如子,亲自与士兵同食同行,甚至为士卒吸吮毒疮脓血。这种以身作则的将领作风,使他深受军心拥戴。然而,正如士兵母亲的哭诉所言,凡经吴起救治的将士,最终多死于战场,这其中既有对其英勇的讴歌,也有对战争无情的悲叹。
综观吴起一生,他既是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大家,也是雄心勃勃的政治改革者。但他始终困于人主猜忌、权臣排挤,屡屡被弃用,直至殒命楚国。唐人骆宾王借诗“泣魏伤吴起”,感慨贤才屡遭打击。吴起的故事,揭示了历史中权力与才能的矛盾,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残酷。他的悲剧,不仅属于个人,更折射出战国时代的动荡与无情。
(全文约 1200 字)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