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何时起,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种“巨物崇拜”:交通枢纽要建最宽的,写字楼要建最高的,基地要建最大的。然而,并不是在每个行业,大都能代表最高水准。
譬如虾青素领域,真正的较量从不取决于面积数字的堆砌。当虾青素厂家们争相宣称“全球最大虾青素原料基地”时,行内人只紧盯一组数据:产量占比——这才是衡量虾青素厂家是否为行业顶尖的真正标准。
看懂虾青素产业链的“游戏规则”
要聊一个行业,首先要懂行业的运行规则。
藻源虾青素产业链的生产环节,本质上分为三块:上游雨生红球藻的养殖,中游藻源虾青素的提取,下游藻源虾青素的应用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一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,每个环节都有其核心技术和质量控制点。
上游的雨生红球藻养殖是产业的根基,中游的提取工艺则决定了虾青素的纯度和活性,下游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。
展开剩余80%当国内虾青素厂家争先恐后扩建虾青素原料基地面积,真正想展现给外行人看的,其实就是生产环节的上游,即雨生红球藻的养殖。
然而,虾青素原料基地面积不等于雨生红球藻养殖面积,更不等于养殖面积所带来的高品质虾青素产量,然而,虾青素原料基地面积并非雨生红球藻的实际养殖面积,更不能代表其高品质虾青素的产量。仅看数字,行业外人士易产生误解 —— 实际上,生产基地面积既不等于红球藻的纯养殖面积,也无法体现虾青素的产量与品质。
有些基地看似规模庞大,但数百亩的面积并非只是纯养殖面积,基地还配套干燥车间、仓库、水处理系统、行政办公区及食宿区等功能模块。若剔除这些配套区域,实际养殖面积可能十分有限。即便养殖面积可观,若缺乏精细化管理与技术支撑,也难以实现高产。
《2024年藻源虾青素行业白皮书》数据显示,2023年雨生红球藻总养殖面积为134万平方米,对应的虾青素纯品产量为36.98吨,当头部企业们想争夺第一的王座,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才是关键。
“超大型基地”的光环与现实
前不久,第五期项目落地的云彩金可生产基地,总占地面积再一次扩大,并以此宣称目标未来占据全球半数以上份额。
(云南云彩金可基地)
然而,数据却揭示了另一重现实:
2024年云彩金可虾青素纯品生产记录仅为9吨(全球占比25%),且五期项目定位为虾青素提取工厂,并非雨生红球藻的养殖面积。
从虾青素产业链分工来看,深加工环节更侧重于下游产品的开发,对上游原料产能的提升作用有限。
而全球虾青素市场的竞争,本质上仍是原料产能和品质的竞争。
楚雄基地的“小”与“大”
相较之下,另一家虾青素头部企业 —— 云南爱尔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,其位于云南楚雄的雨生红球藻基地单体占地630 亩。与其他藻源虾青素企业相比,该基地在相同单位面积下的产能数据展现出压倒性优势。
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,2021年全球虾青素产量22.2吨,爱尔发贡献7.4吨;2022年27.2吨全球产量中,10吨烙着楚雄印记;至2023年,13.76吨的产量将全球占比推至37.21%高峰。
数据这位最忠诚的史官,见证了爱尔发连续三年包揽全球藻源虾青素产量第一,平均约占全球市场35.77%,至今仍是实际产能最高的虾青素厂家。
而2025年预计提升至17.68吨的产能,更是意味着爱尔发将以全球30%的养殖面积,抢占超40%的市场份额。
(2025年7月云南爱尔发基地近期再迎扩建潮)
产量才是产业王座的“通行证”
网上曾有段子:只要赛道分得细,人人可以是“第一”,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。
有些企业热衷于在“占地面积”、“产品线数量”等非核心指标上制造“第一”,却回避产能、市场份额等硬核数据。但荣誉可以自己加冕,实力却是无法伪装的。
在虾青素行业,唯有产量才是通往王座的唯一道路,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技术成熟度和管理水平,更直接决定其对产业链的控制力。
(云南爱尔发基地)
爱尔发连续三年占据全球三成以上市场份额的表现,正是通过稳定的产能输出,在上下游环节建立起话语权——上游可整合优质养殖资源,中游能持续优化提取工艺,下游则有能力支撑多元化产品创新。
随着消费者对天然抗氧化剂需求的增长,全球藻源虾青素市场正以9.38%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。在这场产业竞逐中,像爱尔发这样深耕产能与品质的企业,才能真正坐稳行业的头把交椅。
毕竟,市场最终记住的,永远是那些能稳定提供优质产品的名字。
发布于:山西省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